土地流转后,农民该如何增加收入。这个是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
(1)先考虑到土地流入方的去打工,因为流入方把大片土地用来种高效作物,需要人去管理。这样就解决一部分中年劳动力。
(2)本村有些小作坊,小加工厂,需要一些人做些手工活,这样年龄大些的可以去拿些在家里自己干。
(3)再一些年轻力壮的小青年,出去学个技术,自己开个店。或者到到大工厂去打工等等,都是可以的。
总之,现在这个社会,不懒,不眼高手低,到那里都需要。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人。所以,在青年时候,踏踏实实找个工作干,或者学个技术,开个店,自食其力。还是不错的。
深圳土地不足,是应该整合惠州大亚湾还是应该填海造地?
深圳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不断地填海,截止2018年预计在80平方公里之内,总共也不到深圳土地面积的4%,填海造地规模十分有限!
即便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在这些年里填海造地的面积也是有限的。而且不仅会影响环境、打乱原有的海底固有结构,更是让房地产上不停地推出一线海景房,又淹没了以前的海景区域。
至于广东更要制止深圳填海造地,尤其是在珠江出海口处的改造,不仅影响了珠江口的海航出行宽度,更是影响大自然的原生态。
深圳管辖区内的土地面积不大,只有2000平方公里,不到一线城市北京的1/8或广州、上海的1/3。但临近的东莞和惠州,以及珠江西岸的南沙和中山,有着大把的未开辟的处女地,完全可以承载深圳的产业溢出,尤其是临深地区。
大亚湾是惠州地区的摇钱树,也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的财政金矿,不可能会纳入不归广东财政的深圳地盘。更何况从目前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转换分析,以后通过行政区域兼并的方式会越来越少,趋势是都市圈的跨行政区域模式。更何况广东具有一票否决权。
因此,深圳不可能把大亚湾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权之内,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才是未来的可行策略。但合作区模式也不会是临深地区的大亚湾、中山、东莞等地,而是粤港澳大湾区之外的地方。另外,填海造地非常有限,制约因素太多,不能指望靠填海,这个只不过是一道菜里的那点味精吧!
打破行政格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才是未来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之路!